對于大學生就業的扶持,不僅僅是給錢,給政策這么簡單,更為重要的是制度建設和軟環境打造。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,應該提升公共服務質量,讓能力主導而非其他潛規則橫行,成為各個行業歡迎年輕人前來的較好理由。
“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”“史上較難就業季”,近些年來每到畢業季這類論調就會出現,應屆生數量達到765萬人,刷新歷史紀錄。畢業了,到哪里去就業,成為許多應屆畢業生為之焦慮的事情。
大學生就業難正成為時代趨勢,這源自于人口結構的變化。社科院2015年《社會藍皮書》稱,按照目前高校招生規模不變預測,到2020年,勞動年齡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比重將升至21.6%,到2030年將超過30%,高校畢業生占青年勞動力的比例將進一步加大。大學生從曾經的天之驕子,逐漸演變成具有大眾化學歷的普通就業者,客觀形勢的發展倒逼著大學生必須調整心態,從零開始。
如何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形勢?從中央到地方,近年來不斷推出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計劃。尤其是在大眾創業的時代,許多有想法的大學生放棄了傳統的就業道路,轉而尋求成為某個領域的創新者,他們希望成為第二個在車庫中發明Windows的比爾蓋茨,而政府則通過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補貼、設立孵化基地等方式,鼓勵年輕人追夢。
尤其是80后、90后本身就是移動互聯網的主流使用者,同屬于90后的應屆畢業生,對于移動互聯網更熟悉、更了解,也能更好地捕捉同輩的審美與消費需求,他們投身創業熱潮中,雖然相比70后少了些經驗和資金,卻擁有熱情、精力、試錯成本低等優勢,還能形成連鎖反應。一個90后應屆生的創業,就會拉動一幫同齡人參與其中;一批90后創業公司的出現,就將形成全新的生態群,釋放更多的發展活力,也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。
當然,除了拓寬應屆大學生的創業和就業范圍,政府還要在城市資源分配上做文章。長期以來,應屆生就業難,難就難在扎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,而二三線城市無人問津。供需關系的過度緊張,自然會引發應屆生之間的競爭加劇。
政府這些年也想出了不少辦法,鼓勵大學生到二三線城市扎根,推出了包括大學生村官在內的相關舉措。但也要看到,這些舉措本身受到諸多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,農村等基層條件相對落后,二三線城市就業崗位相比一線城市偏少,存在人情關系大于能力考量等非正?,F象,部分管理者思想觀念落后,沒有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,更為開放自由的經濟社會環境,導致了原本想要在二三線城市奮斗的大學生轉而回流到一線城市。
這就是公共管理者需要改進和努力的方向。對于大學生就業的扶持,不僅僅是給錢,給政策這么簡單,更為重要的是制度建設和軟環境打造。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,應該提升公共服務質量,打破以往年輕人就業工作遇到的文化與觀念障礙,讓能力主導而非其他潛規則橫行,成為各個行業歡迎年輕人前來的較好理由,真正讓人感受到無論是在哪里,都能獲得施展才華的有為平臺,應屆大學生才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安放在此。
當然,對于大學生來說,中國正經歷著產業升級的時代拐點,這期間會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與機遇?!盎ヂ摼W+”會賦予某個過往的夕陽行業煥發新生,新經濟實體正成為引領未來的方向,如果大學生們能夠敏銳地把握這一時機,投身于其中,哪怕先從不起眼的技術藍領做起,都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。馬云當年把“中國網絡上的黃頁”變成了如今的阿里巴巴,80后程維把又苦又累的出租車行業改造成了滴滴快的,他們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,大學生們踏出人生發展的第一步時,不要總是嫌棄起步太低、平臺太小,而是要想想,自己能否如馬云所說的,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,并努力把它做好、做完美!這才是成功的開始。